当前目录
- 2025年 第23卷 第2期
- 出刊日期:2025-04-28
本刊系中国电子学会雷达分会会刊,由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主办,入选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世界期刊影响力指数(WJCI)报告》。
本刊自2003年创刊以来就树立了“紧跟国外雷达前沿科技,引领国内雷达技术发展”的目标,秉承“凝聚雷达力量,加强国际交流,提高学术水平,促进科技发展”的分会宗旨,主要刊登雷达、电子战、导航、通信等电子系统工程及其基础技术的学术论文。雷达界享有盛誉的王小谟等15位院士组成本刊顾问团;美、英、法、澳、德五国国际雷达会议主席同时担任本刊国际顾问;吴曼青、何友两位院士在内的50多位雷达界知名专家组成本刊编委。
本刊在多次期刊评比中名列前茅,荣获多个奖项:华东地区“优秀期刊奖”、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科技期刊“规范化优秀奖”、安徽省综合评比“优秀期刊奖”、安徽省“优秀科技期刊奖”、信息产业部电子科技期刊“编辑质量优秀奖”、首届“安徽省科技期刊编校质量奖”优秀奖等。
- 基于凸优化的双极化阵列发射波束唯相位调控方法
- 路东伟,马佳智,刘甲磊,施龙飞
- 2025 Vol.23(2):119-124[摘要](109)[PDF](31)[HTML]
- 基于时频重叠度的脉内捷变波形设计与干扰对抗算法
- 段丽宁,吴耀君,彭本旺,王国政,邓明龙,全英汇
- 2025 Vol.23(2):125-135[摘要](72)[PDF](23)[HTML]
- 小型化RCS增强雷达反射器设计
- 陈 强,姚哲元,张 雪,郑月军,张贵生,马嘉海,付云起
- 2025 Vol.23(2):136-141[摘要](63)[PDF](18)[HTML]
- 基于变步长双曲正切LMS的汽车雷达干扰抑制方法
- 肖垂欣,石长安,郑春弟,王爱国
- 2025 Vol.23(2):142-149[摘要](86)[PDF](26)[HTML]
- 抗转发干扰的完全互补码波形和接收滤波器联合设计
- 徐嘉臻,杨 威,杨 晨,许梅英子,韩煦琳
- 2025 Vol.23(2):150-157[摘要](67)[PDF](17)[HTML]
- 脉冲分裂条件下LFM信号的提取与参数估计
- 惠帅宇,杨 柳,邢世其,徐 伟,田元荣
- 2025 Vol.23(2):158-166[摘要](55)[PDF](16)[HTML]
- 结合Fisher信息矩阵的方位角自适应SAR目标识别
- 陈虹廷,武 凡,杜 川,龙伟军
- 2025 Vol.23(2):167-175[摘要](78)[PDF](21)[HTML]
- 可扩展片式天线结构设计及力学环境适应性分析
- 孙远涛,王小宇,田凤桢
- 2025 Vol.23(2):176-181[摘要](58)[PDF](13)[HTML]
- 频谱拥塞环境下雷达抗间歇采样转发干扰收发联合设计
- 周青松,陈沁娴,黄 超,杨仲平,李志汇,钱佳龙
- 2025 Vol.23(2):182-191[摘要](49)[PDF](16)[HTML]
- 基于融合网络的HRRP目标识别方法
- 吴文静,但 波,王中训
- 2025 Vol.23(2):192-198[摘要](70)[PDF](17)[HTML]
- 海面目标图迹综合一体化探测模式研究
- 陈 凯,赵永波,刘仍莉,孙 龙
- 2025 Vol.23(2):199-205[摘要](56)[PDF](12)[HTML]
- 一种相控阵雷达单脉冲和差测角改进方法
- 陈家瑞,高 鹏,王志鹏,熊俊军
- 2025 Vol.23(2):206-215[摘要](100)[PDF](24)[HTML]
- 三维高机动交互式跟踪模型研究
- 王泽慧,惠黎明,董云龙,王中训
- 2025 Vol.23(2):216-226[摘要](56)[PDF](20)[HTML]
- 一种基于转速补偿的悬停无人机时频域积累检测算法
- 李明哲,饶 烜
- 2025 Vol.23(2):227-236[摘要](59)[PDF](16)[HTML]
- 基于凸优化的双极化阵列发射波束唯相位调控方法
- 路东伟,马佳智,刘甲磊,施龙飞
- 以往的阵列发射波束形成技术研究大多致力于解决发射波束的高增益和低旁瓣问题。然而随着智能干扰机技术和反辐射技术的不断发展,阵列发射波束更加容易被对方侦察感知,这就使得雷达系统的战场生存问题愈发突出。为了充分利用阵列发射功率并提高阵列雷达的反侦察能力,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凸优化理论的双极化阵列发射波束唯相位形成方法。该方法通过约束水平和垂直极化阵的方向图的幅度和相位,生成具有特定极化状态的高增益主瓣波束和极化域?空域旁瓣零陷,从而在降低干扰区域发射功率的同时使得主瓣畸变较小。在数值仿真中,本文方法将唯相位约束中的非凸问题通过泰勒展开转换为凸优化问题后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说明了本文方法的正确性。
- 2025  Vol.  23(2):    119-124
    [摘要](109)     [PDF](31) - 基于时频重叠度的脉内捷变波形设计与干扰对抗算法
- 段丽宁,吴耀君,彭本旺,王国政,邓明龙,全英汇
- 间歇采样转发干扰凭借其脉内快速采样转发的优势,形成的干扰信号与目标强相关,因此可获得脉冲压缩处理增益并形成假目标群,对雷达目标探测带来严峻考验。本文以提升雷达主动对抗能力为目标,提出了一种基于时频重叠度的脉内捷变波形设计与干扰对抗算法。首先,构建关于干扰与目标时频重叠度的目标函数,通过优化子脉冲个数以及脉内编码序列,增加干扰与目标的时频正交性。基于优化后的脉内捷变波形,通过边缘检测算法识别干扰区域并构造时频滤波器,实现时频域的干扰识别与抑制。实验结果表明,所提算法在单个及多个间歇采样转发干扰场景下均表现出良好的干扰对抗性能,有效提升了雷达的干扰对抗能力。
- 2025  Vol.  23(2):    125-135
    [摘要](72)     [PDF](23) - 小型化RCS增强雷达反射器设计
- 陈 强,姚哲元,张 雪,郑月军,张贵生,马嘉海,付云起
- 雷达反射器对入射雷达波具有很强的反射能力,其雷达散射截面(Radar Cross Section, RCS)较大,在雷达电子防御中具有广泛应用。但是传统雷达反射器的RCS一般受体积制约,难以小型化。本文提出了一种具有RCS增强功能的小型化雷达反射器设计,能够以更小的结构尺寸实现更大的RCS。该雷达反射器基于有源Van?Atta阵列,收发天线阵元采用宽带宽波束的磁电偶极子天线,在每个收发链路中加载高增益放大器,将入射波放大后沿入射方向反射回去。收发阵列间设计了基于损耗材料的隔离模块,减小收发互耦引起的自激。制备了最大边长为30 cm雷达反射器样机,实测获得10 GHz的最大RCS为5 240 m2,大于边长1 m的三角形角反射器的最大RCS(4 650 m2)。
- 2025  Vol.  23(2):    136-141
    [摘要](63)     [PDF](18) - 基于变步长双曲正切LMS的汽车雷达干扰抑制方法
- 肖垂欣,石长安,郑春弟,王爱国
- 针对车载毫米波调频连续波(Frequency Modulated Continuous Wave, FMCW)雷达大量应用导致的雷达间严重的相互干扰问题,利用干扰信号类似脉冲特性,提出了一种变步长双曲正切最小均方自适应算法(Variable Step Hyperbolic Tangent Least Mean Square, VSHTLMS),有效缓解了雷达相互干扰所引发的噪底抬升问题。首先通过引入归一化误差,新设计了一种基于双曲正切函数框架的代价函数,提升了算法对干扰信号的抑制能力,然后运用归一化误差的Logistic函数来实现步长的自动更新。仿真与实测数据表明,与几种现有雷达干扰抑制方法相比,本文提出的算法能够有效提高信干比(Signal?to?Interference Ratio, SIR),在FMCW雷达抗干扰方面有着优越的性能。
- 2025  Vol.  23(2):    142-149
    [摘要](86)     [PDF](26) - 抗转发干扰的完全互补码波形和接收滤波器联合设计
- 徐嘉臻,杨 威,杨 晨,许梅英子,韩煦琳
- 在复杂电磁环境中,干扰机可以通过数字射频存储技术产生多种高相干性的转发干扰,对雷达探测能力造成严重影响。针对传统波形设计方法大多只能对抗某一特定类型干扰的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完全互补码的抗间歇采样转发和全脉冲转发干扰波形设计方法。首先,将完全互补码分为若干份,以频域正交的方式编入脉冲串波形;然后,基于分段脉冲压缩方式设计非匹配滤波器,同时抑制间歇采样转发干扰和全脉冲转发干扰。仿真实验验证了本文设计的完全互补码波形及其接收滤波器的有效性和先进性。
- 2025  Vol.  23(2):    150-157
    [摘要](67)     [PDF](17) - 脉冲分裂条件下LFM信号的提取与参数估计
- 惠帅宇,杨 柳,邢世其,徐 伟,田元荣
- 针对多雷达辐射源脉冲交错背景下,线性调频(Linear Frequency Modulation, LFM)信号低信噪比导致的脉冲分裂带来原始信号参数难以估计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基于深度神经网络和直方图统计的LFM信号两阶段提取与参数估计方法。首先利用双向长短时记忆网络挖掘原始脉冲流中LFM信号与非LFM信号的调制模式差异并进行分类;其次通过序列调频斜率直方图寻找LFM信号分裂脉冲序列间隐含的原始信号调频斜率信息,提取不同调频斜率的LFM信号脉冲子序列;最后在每个子序列中分别估计原始信号的参数。仿真实验结果表明,相较于传统的序列差值直方图算法和循环神经网络分选方法,本文所提方法能够更准确地提取出LFM脉冲信号,并得到较为精确的参数估计结果。
- 2025  Vol.  23(2):    158-166
    [摘要](55)     [PDF](16) - 结合Fisher信息矩阵的方位角自适应SAR目标识别
- 陈虹廷,武 凡,杜 川,龙伟军
- 自动目标识别(ATR)作为合成孔径雷达(SAR)图像解译的重要手段而备受关注。由于不同方位角域下的SAR目标散射特性分布差异大,导致SAR目标图像特征对方位角高度敏感,且雷达难以在单次观测中捕获目标所有方位角域下的数据,基于历史数据训练的SAR?ATR模型在新观测方位角域数据上识别性能下降。当新观测数据以流的形式到达时,若仅依赖新观测数据对现有模型进行再训练,容易引发“灾难性遗忘”问题。因此,本文通过引入Fisher信息矩阵调节的正则项来保护对识别任务贡献大的模型参数,并利用核心集减小推理误差,构建一种方位角自适应SAR目标识别连续学习模型。实验结果表明,方位角自适应SAR?ATR模型能够在线学习不同方位角下SAR目标数据,不断适应其特征变化,有效提高了其对未观测方位角域数据的泛化性。
- 2025  Vol.  23(2):    167-175
    [摘要](78)     [PDF](21) - 可扩展片式天线结构设计及力学环境适应性分析
- 孙远涛,王小宇,田凤桢
- 随着国内外商业通信卫星星座的大规模部署,应用于车辆搭载的小尺寸、低成本的地面终端天线的应用市场日益开阔。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可扩展片式天线的结构设计方案,该天线系统由有源多功能刚绕组件和安装散热结构件组成。采用的有源多功能刚绕组件由微波数字混合母板和供电控制子板组件通过柔性线路板互联,从而实现了射频信号的传输、合成和功率分配、供电和信号控制等功能。通过对承载构件、散热组件进行结构功能一体化集成设计,极大地减小了系统的空间体积和质量。基于高速公路卡车和组合轮式车两种运输条件下,对天线进行力学环境适应性设计和仿真分析,结果表明,该片式天线基频为182.38 Hz,天线最大位移为0.05 mm,最大应力为31.6 MPa,满足上述两种抗力学环境设计要求。
- 2025  Vol.  23(2):    176-181
    [摘要](58)     [PDF](13) - 频谱拥塞环境下雷达抗间歇采样转发干扰收发联合设计
- 周青松,陈沁娴,黄 超,杨仲平,李志汇,钱佳龙
- 在现代电子战中,间歇采样转发干扰(Interrupted Sampling Repeater Jamming, ISRJ)对脉冲压缩雷达构成了较大威胁。此外,随着电磁环境的日益复杂和拥挤,雷达所面临的频谱拥塞问题(Spectrum Congestion Problem, SCP)也备受关注。为了应对ISRJ和SCP,本文研究了一种发射波形和非匹配滤波器的联合设计方法,以在具有ISRJ的频谱拥塞环境中提高雷达检测性能。具体来说,以抑制信号脉冲压缩积分旁瓣和抑制干扰信号滤波输出积分能量为目标函数建立优化模型,同时,为模型施加频谱兼容性约束来提高雷达与其他设备的共存能力,并结合工程实际考虑了能量约束和峰值模量约束。为了解决由此产生的非凸NP难多约束问题,运用交替优化框架和半定规划算法对问题进行了有效求解。数值实验证明了所提方法的良好性能。
- 2025  Vol.  23(2):    182-191
    [摘要](49)     [PDF](16) - 基于融合网络的HRRP目标识别方法
- 吴文静,但 波,王中训
- 高分辨一维距离像(High Resolution Range Profile, HRRP)常应用于雷达自动目标识别领域,HRRP数据结构复杂,从中提取稳定可靠的特征是HRRP目标识别的关键,本文提出一种融合网络模型,用于舰船HRRP的目标识别。模型首先通过BERT(Bidirectional Encoder Representations from Transformers)进行初步特征提取,再通过并行网络提取深度特征,左侧分支使用多尺度卷积神经网络(Multi?scale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 MCNN)模块提取不同尺度的局部特征信息,并通过SE(Squeeze?and?Excitation)对卷积结果进行优化,更好地关注数据中的关键信息,右侧分支使用双向门控循环网络(Bidirectional Gated Recurrent Unit, BiGRU)捕捉序列中的长期依赖关系,结合多头注意力模块可以更好地捕捉不同位置间的相关性,最后对结果进行拼接,最大程度地利用不同网络的优势,提升模型的分类性能。实验结果表明,模型能够有效学习HRRP序列中的特征,有较好的识别性能。
- 2025  Vol.  23(2):    192-198
    [摘要](70)     [PDF](17) - 海面目标图迹综合一体化探测模式研究
- 陈 凯,赵永波,刘仍莉,孙 龙
- 针对机载侦察监视雷达海面探测中目标环境复杂及目标特性多样性等因素造成的虚警高、识别难的问题,基于传统机载SAR和MTI模式的探测效能,研究了一种新颖的海面目标图迹综合一体化探测模式,通过图迹一体化波束控制、结合子阵数字化天线体制及自适应帧率选择的方式,有效地将SAR和MTI模式的优点融合、缺点互补,实现同时对海面目标进行成像及定位跟踪,解决海面目标探测识别的问题。本文从关键问题出发,给出了图迹综合一体化探测模式设计方法,并结合试飞数据进行了处理分析,结果表明,所提出的方法可有效改善复杂条件下海面目标探测识别性能。
- 2025  Vol.  23(2):    199-205
    [摘要](56)     [PDF](12) - 一种相控阵雷达单脉冲和差测角改进方法
- 陈家瑞,高 鹏,王志鹏,熊俊军
- 相控阵雷达采用单脉冲和差波束对目标跟踪测量时,当跟踪波束远离方位、俯仰法线时,和差波束在阵面坐标系内会出现展宽、扭曲现象,严重影响了相控阵雷达和差测角精度。针对该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改进后的相控阵雷达单脉冲和差测角方法,利用相控阵雷达波束在正弦空间坐标系内不随扫描角变化的特点,在正弦空间坐标系内进行和差测角得到目标偏差,结合正弦空间坐标系内波束指向值,通过坐标转换得到目标在阵面坐标系中的位置,并通过仿真验证了该方法对提高相控阵雷达单脉冲和差测角精度的有效性。
- 2025  Vol.  23(2):    206-215
    [摘要](100)     [PDF](24) - 三维高机动交互式跟踪模型研究
- 王泽慧,惠黎明,董云龙,王中训
- 针对传统机动目标跟踪模型对不同维度(坐标轴)分量之间耦合问题考虑较少,难以满足三维高机动目标跟踪要求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利用交互式多模型架构,应用3个平面内的二维耦合运动模型(Coordinated Turn, CT模型)集来重构三维高机动运动模型的算法。同时,为了更好地适应解耦运动情况,在3个平面CT模型集的基础上,增加了具有不同过程噪声系数的匀速(Constant Velocity, CV)模型集。仿真结果表明,上述交互式多模型架构和机动目标运动模型集能较好地实现三维高机动目标跟踪,相比于两类经典的三维机动目标跟踪技术,性能有较高的提升。
- 2025  Vol.  23(2):    216-226
    [摘要](56)     [PDF](20) - 一种基于转速补偿的悬停无人机时频域积累检测算法
- 李明哲,饶 烜
- 随着新时代科技的发展,无人机的应用越来越多,对无人机的检测与管理逐渐受到重视。针对传统算法对悬停无人机检测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转速补偿的时频域积累检测算法。首先,通过经验模态分解(Empirical Mode Decomposition,EMD)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相结合的方法估计多个旋翼的转速。进而,构造对应的补偿函数对各个旋翼回波信号进行补偿,使得旋翼的微多普勒频率集中在一个多普勒单元内。随后,再将补偿后的回波信号进行短时傅里叶变换(Short?Time Fourier Transform,STFT),将各个旋翼的时频域信号相加再通过FFT进行相参积累,以达到改善对悬停无人机检测性能的目的。仿真实验表明,该方法可以有效实现对悬停无人机的目标检测和转速估计。
- 2025  Vol.  23(2):    227-236
    [摘要](59)     [PDF](16)